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山歌嘹亮 民风淳朴

山歌嘹亮 民风淳朴

关键词:山歌/民风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蒙山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mengsh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689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蒙山民风淳朴,各种奇异的习俗引人入胜。最有代表性的是蒙山山歌,如同陈年美酒,让客人醉在其中。

婚俗

定亲   男女双方经过恋爱,准备结婚,就到了定亲的时候。先由媒人拿女方的“八字”到男方,男方请算命先生合男、女双方的“八字”。如“八字”相生,男方就备礼物送到女方定亲。瑶族则以双方互相赠信物,作为定亲。

送礼  包括论成、过礼、行聘、客礼等四礼。

论成  习惯称为小定礼,在合过“八字”后,男方备红封包、茶叶、槟榔、饼、糖、鸡、猪肉等礼物送到女方家中,称为论成。

过礼  又叫报日。男方备上礼物和聘金,连同结婚日子课、帖式和其他红封包,如报金、月老等,合成礼担送到女方家中,称为过礼。

行聘   迎亲之日,男方将名目繁多的礼物装担,送到女方迎亲。

客礼  男婚女嫁的客礼,均以当舅家的为重,如新郎的帽、衣服、鞋、袜等均习惯为当舅的送给,其他客则次之。瑶族的客礼,习惯在结婚的前一天,由新郎拿些礼物亲自去迎接舅家的客人,否则,舅家就不来吃结婚酒,也不送礼品来。舅舅不来,婚宴则不能开席。

哭嫁  哭嫁的风俗起源于战国时期,蒙山至今还有哭嫁的遗风。

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。开始时是断断续续进行的,带有学哭的性质,有时还要向哭嫁高手请教。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,谁来就哭谁,作道谢之礼节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出嫁时,哭嫁达到高潮。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照传统礼仪进行,不能乱哭。谁不会哭,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。总的来看,哭唱的内容主要有“哭爹娘”、“哭哥嫂”、“哭姐妹”、“哭叔伯”、“哭陪客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哭梳头”、“哭祖宗”、“哭上轿”等。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,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。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,泣诉少女时代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。哭嫁是女子显露才华的好机会,一些才华横溢的哭嫁女,犹如优秀的诗人,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哭嫁歌,广为传唱。

敲棚  蒙山东部的客家人在嫁女时,有敲棚的习俗。这种风俗源于包办和买卖婚姻给女子带来的痛苦。女子出嫁时,视如生离死别,哭诉离情和痛苦。女性亲属把出嫁女围在闺房深处或床上,手拿扫帚、竹鞭、木棍为出嫁女当护卫,拖延女子出门的时间。按习俗,出嫁女须由兄长拉出闺房。兄长进门时,护卫们就奋力保护出嫁女,并敲打她的兄长,不让他把妹妹拉出闺房。兄长被敲打,规定不得还击,但可以用箩盖等东西遮挡。兄长一边遮挡,一边抢妹妹,双方拉扯争夺。直到女伴把出嫁女拉到梳妆台前,为她梳了三下头,护卫们才停止敲打和抢拉。敲棚结束后,出嫁女被扶到中堂,跪辞祖宗神堂和亲属,然后出门。现在男女自由恋爱,女子出嫁不再是痛苦的事了,但敲棚的习俗遗留了下来,纯粹成了一种仪式。

婚仪   在蒙山,传统的婚礼有一套仪式。

出礼:出发迎亲时俗称出礼。要组织迎亲队伍,包括新郎、陪郎、接姑、媒人、乐师、众客、侍女等,撑彩旗,张灯笼,鸣炮,奏乐,一路浩浩荡荡来到女家迎亲。

拜堂:把新娘迎回男家后,就举行拜堂之礼。中堂神台上摆着供奉祖先的三牲、茶、酒、花红炮、烛、香等。在舅辈或近亲中,选定一对有儿有女、家庭和睦的夫妇,男的负责点烛,女的负责扶新,即扶新娘下轿进屋。然后新郎新娘行拜堂礼。点烛者点燃蜡烛,题佳话“四句”,鸣炮礼成。

敲罗帕:汉豪、陈塘等地有敲罗帕的习俗。在新郎与新娘拜堂后,新郎用纸扇在新娘的头顶敲一至三下,同时用扇把新娘戴在在头上的红罗帕挑下,放进自己的鞋内,用脚踏住,象征新娘一入门就得受一次下马威。这种习俗目前只在极少地方保留,但也失去了宣示男权的本意,带上了嬉戏的色彩。

托茶:蒙山各地都有托茶的习俗,一般在婚礼结束后,客人辞别前举行。接受托茶的,是关系最紧密的亲人和来客,多为新娘新郎的长辈。托茶时,新郎新娘用盘子托着名茶、好烟、槟榔、糖果等,恭敬地献给亲人和来客享用,受献者给以红包以示谢意。

闹洞房:新婚之夜,习惯摆六合酒。亲友们与新郎新娘在席上、堂中、洞房等地互相敬酒对歌、对词,闹洞房。有的地方,在新郎新娘睡觉后,还故意安排小孩到窗下偷听里面的动静,据说这样可以早生贵子。    

瑶族的走亲娶  长坪瑶族有走亲娶的风俗,又称两边顶,婚后夫妻可在女家居住,也可在男家居住,更多的是两边轮流居住,根据农活、生产季节、双方家庭劳力等具体情况而定。夫妻在一方居住的时间或一个月,或半年,也有生育子女后,在一边住几年,甚至二三十年的。如果双方父母都年老需要人照顾时,两个家庭就合成一个家庭。一切为了方便生活,顺其自然。上门的男子,须改随妻方的姓氏,生下子女,要有一个以上随女方父姓,也要有一个随男方姓。瑶族的子女还有随奶奶、外公、外婆姓的,有的几个亲兄弟姐妹,居然每人一个姓。

幼诞与寿诞
    在蒙山的风俗中,人活一生有许多跟寿命有关的重要日子,需要纪念或庆祝。据说,适当的纪念和庆贺,有益于健康长寿。

出生  出生第一天。在门口插上柚子树叶,生男的插门左,生女的插门右,叫插青。生下小孩时,家婆或丈夫就得拿活鸡和生姜等礼物到产妇娘家去报喜,叫报姜。生男孩的拿公鸡,生女孩的拿项鸡。

三朝  婴儿出生第三天,通称三朝。月妇娘家和亲朋好友送来礼物,外婆替新生儿洗澡,叫送汤。

满月  婴儿满月这一天,要替婴儿办满月酒。办过满月酒后,母亲早上背着婴儿回娘家省亲,但不住夜,娘家得包粽子、捉鸡送母子俩回家。

百日  婴儿出生满100天时,孩子的外婆家便备礼品和小儿的衣服等来庆贺。汉豪、陈塘两乡镇,习惯在婴儿出生120天时庆贺,称百二。

对岁  小孩一周岁时,外婆家再备礼物来庆祝。

新生日  小孩两周岁,第一次请生日,所以叫新生日,外婆家备礼物来祝贺。

寿诞  年满花甲(60周岁)以上的称寿。每十年为一大寿,一般定在逢一的年龄,如61岁、71岁、81岁、91岁,百岁则叫期颐上寿。按民间习俗,逢父母寿诞时,子女得为父母办祝寿酒,寿龄越高越隆重。出嫁女还要为父母缝寿衣、做寿鞋、寿帽,儿子要为父母做寿棺,备百年归寿(逝世时)使用。如果父母健在,自己也到了60岁以上的,自己的寿诞则低调操办。这些习俗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。

节日

蒙山有很多节日,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,形成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,如春节舞狮、舞龙、放鞭炮,中秋节吃月饼、赏月,清明节祭祖、踏青等等。这些节日及庆祝方式,跟别的地方没有多大差别,在此不再赘述,下面主要介绍一些具有蒙山特色的节日。
    社日   包括春社和秋社。以六十甲子的天干推算,从立春之日算起,至第五个戊日为春社;从立秋之日算起,至第五个戊日为秋社。村民习惯祭春、秋二社,称吃社、敬祭,在社庙举行。群众凑钱在社庙举行祭神仪式,杀猪煮肉,就地分食。往往全村人扶老携幼,担篮挑钵,自备饭、酒及调味品,络绎而来,领了肉后,席地野餐,畅饮到日暮斜阳,才尽兴而归。吃不完的肉,就带回家去供神。

牛王诞   农历四月初八,相传为牛王出生的日子,称牛王诞。牛王诞这天要让牛好好休息,不准驱使它们干活。村民采摘鲜嫩的枫木叶,捣汁浸泡糯米,做成黑米饭,带上香烛、香茶、鸡和猪肉,到牛栏门口供奉牛。晚上,一家人共进丰盛的晚餐,大人们向小孩讲述牛的作用和养牛知识,嘱咐牧童爱护耕牛。
     端午节   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。这一天,蒙山民间除了赛龙舟外,还到河里撑竹筏和游泳。端午节又称药节,民间习惯饮黄酒,将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,在门口挂菖蒲、艾叶,传说可除疫驱邪。中草医师上山采草药,据说端午节采的草药最有效。端午节这一天,各圩市及街头巷尾,到处有人摆卖草药。群众还习惯包粽子吃,称朦胧粽。
    鬼节  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元节,又称鬼节,相传这天亡人灵魂回家省亲。民间家家户户都杀鸡、买肉、买香烛、剪纸衣,供奉祖先,谓之荐祖。如果父母在当年去世的,出嫁女要回娘家给父母送纸衣,但不能在娘家过夜。有些善良的村民剪纸衣、扎纸伞、备办香烛、饭菜等,到三叉路口或山坡上施幽,供奉无家可归的野鬼。

蒙山有在鬼节放河灯的习俗,用彩纸、柚子等做成各种彩灯,上插蜡烛,夜晚到河中放灯。放灯前,要烧香祷告,或请法师设坛做法事,请鬼上船,用河灯照亮水路,将鬼送到远方,达到祈福消灾目的。1994年鬼节,县文化馆举办放河灯比赛,观众达3万人以上,盛况空前。

冬至   在蒙山,冬至是个大节日。此时已是深冬时节,农副产品已收藏完毕,农民相对空闲,喜欢做好吃的,各种美食琳琅满目,所以有“冬至大过年”之说。这时候客人到蒙山,可以大饱口福。   

小年夜  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小年夜。传说这天灶公要上天,向天廷汇报这家人一年来干的好事和坏事,以便上天降福或降灾。因此小年夜家家户户拜灶公,在神位旁边插上柚子叶,叫解秽,祈祷灶公上天廷奏报家人行善,以求降福。小年夜后就要办年货,准备过年了。

蒙山话

蒙山话是蒙山县特有的方言,主要分布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几个乡镇。这种方言是独一无二的,只有蒙山人使用。蒙山话属粤语语系,但跟粤语有很大不同。这方言的形成,跟蒙山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很大关系。蒙山东面和南面是粤语区,北面是桂柳话区,西面是金秀瑶语区,县内还有客家话、壮语和瑶语。蒙山地处粤语体系的边缘地带,粤语在这里和桂柳话、瑶语、壮话、客家话等语言接触、融合,从而形成独特的蒙山话。蒙山话虽然使用范围极小,却是语言接触和融合的材料,在全国都是少见的,有极高的研究价值,已经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。有学者研究发现,蒙山话有声母20个,韵母54个,声调8类,主要特点是大量字读齿间擦音。蒙山话在语法方面也颇有特色,有些词语和句式还留有文言文的色彩。

山歌

蒙山人有唱山歌的传统,除了在日常生活、劳动、娱乐中自唱和对唱外,还自发形成歌圩。蒙山山歌包括瑶族山歌和蒙山话山歌两种,内容丰富,曲调古朴,留下许多经典歌谣。

瑶族山歌  蒙山有夏宜和长坪两个瑶族乡,瑶族同胞能歌善舞。长坪三妹村出过歌仙刘三妹,据说是刘三姐的原形,县志中有详细记载。

夏宜瑶族乡的歌圩闻名遐迩。每年农历八月初四,瑶族同胞欢度盘王节,形成夏宜歌圩。各村寨的瑶族同胞云集夏宜街,许多外地民众也赶来看热闹,往往聚集上万人。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,在一起唱歌、跳舞。他们唱的是瑶歌,内容非常丰富,有歌颂盘王的《盘王歌》,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民歌,跳的舞主要有长鼓舞、盘王舞、师公舞、招禾舞、捉龟舞、兵将舞、刀舞、三元舞等

在歌圩上,男女青年利用对歌的机会,互相问答姓名,倾吐爱情,唱到情投意合时,互相赠送信物定情。

除唱歌跳舞外,瑶族同胞还表演抛绣球、踩高跷、上刀山等节目,展示各种绝技。

附瑶歌两首:

瑶族新郎到女方家里迎亲时,不能随便坐下,要由迎亲代表唱《问座歌》来问座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问座歌

蝴蝶翩翩石头上,不知何处可安身。

八角楼台官坐满,小鸟林中何处藏?

何处门边官不坐?烦请秀才引路明。

此处塘深鱼爱住,得罪众官莫笑呤。

接新娘出门时,迎亲代表唱《谢恩歌》,感谢新娘父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谢恩歌

娶得龙儿离东海,游去一滩又一滩。

别离爹娘寻路去,月里嫦娥配南山。

为寻盘王前世路,得罪乾坤父母恩。

一谢乾坤育儿苦,二谢堂前九重亲。

蒙山话山歌  蒙山话既不同于桂柳话,也有别于广东白话,用蒙山话唱的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韵味。县城附近几个乡镇的群众,住要用蒙山话唱山歌,许多歌手远近闻名。1994年,县文化馆馆长刁光全组织民间歌手成立蒙山山歌协会,同时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山歌,于1995年出版《蒙山山歌集》一书。山歌协会成立后,多次举办全县山歌大赛,组织歌手赴宜州市参加广西民歌大赛,还邀请金秀、荔浦等县歌手到蒙山举办擂台赛。

除了有组织的活动外,每逢圩日,歌手们还自发聚集到县城唱山歌,形成一定规模的歌圩,往往聚集数百人,最多时超过千人。歌手们的聚集地,开始在武庙前的玉兰树旁边,后来移到鳌山上。山歌协会刚成立的时候,全县各地男女老少都唱山歌,县城各音像店也播放山歌,还有人录制山歌出售,盛极一时。

蒙山山歌已被列为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梧州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。

附蒙山话山歌二首: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节令歌

    立春雨水下纷飞,惊蛰春分浸谷时。

    清明加秧谷雨插,立夏插秧人笑迟。

    小满芒种夏至来,田禾满垌尽装胎。

    小暑禾黄大暑割,抢收抢种立秋来。

    处暑白露连秋分,禾花满垌白如银。

    寒露无风生产好,霜降禾黄又得收。

    立冬小雪下雪天,四处冬苗生满田。

    冬至又交十二月,小寒大寒过一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情歌

    这边望见那边山,风吹花朵动弹弹。

    哥想伸手摘一朵,朵朵成双冇有单。

其他风俗

无人售菜市场  蒙山民风淳朴,在黄村镇的一些集市,自古以来就有无人售菜市场。菜农把青菜挑到集市,标明价,在旁边挂一只装钱的竹筒,就回家干活去了买菜人拿了青菜,自动把钱放进竹筒。菜农干完活来取钱,分文不少。

树木崇拜  蒙山有崇拜树木的习俗,谁家的孩子命里缺木,父母就让孩子认一棵树做干娘。这棵树不但要高大,而且必须茂盛,象征健康兴旺。选好大树后,就挑选良辰吉日,郑重地举行拜认仪式。从此,孩子就是大树的儿子了,每逢过年的时候,都要到树下烧香祭拜,在树干上贴红纸,往树缝里塞红包。孩子闯过大灾难,也要来祭拜大树,感谢干娘的保佑。有些大树同时被许多人认做干娘那些历经几百年风雨的古树,更不知有过多少树儿树女。崇拜树木虽然有迷信的色彩,但客观上让人养成保护树木的习惯,从而保护了环境。

庙会  蒙山有众多庙宇,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。解放前,主要的神坛社庙都有自己的会期,届时群众和善男信女汇集寺庙,举行各种活动,如打醮、安龙、放花炮、求神、拜佛、表演文艺节目等。主要庙会有:城隍庙会、龙母庙会、关帝庙会、独守庙会、邓公庙会、福善庙会、水母庙会等。

上世纪50年代,庙会被取消。近年庙会渐渐恢复,如每年观音诞的时候,群众自发汇集永安寺等处举办活动,十分热闹。县文管所等部门也组织过多此庙会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吸引游客,促进旅游业发展。

架桥  蒙山人有架桥的习俗,在自己或家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,就到野外架一座桥,据说这样可以消灾添福。所架的桥有两种:一种是实用的桥,方便群众行走;另一种是象征性地架几根小木棍,并无实用价值,仅仅为了消灾祈福而已。近年来,架桥的风俗渐渐演变成一种表演项目。如农历5月13日,县文管所请师傅在武庙前架起福寿平安桥,群众纷纷跟随师傅从桥上走过,祈福消灾,同时演奏民间乐器、舞狮,热闹非凡。

奇人绝技  蒙山人喜欢习武,有些奇人练就一身绝技。最著名的绝技有上刀山、过火海、含犁和抹链等。

上刀山  竖起两条长约两丈的竹竿,竹竿上绑36把利刀,刀口向上,每一把刀的锋刃上贴三张薄薄的钱纸。表演者赤脚向上攀爬,脚掌踩在锋利的刀刃上,钱纸纷纷断落,脚掌却毫无损伤。

过火海  表演者多是做道的师公。在选定的坪地上,铺上5尺宽2丈长几寸厚的木炭。将木烧红后,由师公带头,徒弟跟在后面,赤脚从燃烧的火炭上走过。

含犁、抹链   铁犁头和铁链烧红,然后表演者将红犁头的尖端放进口里用牙咬住,双手抓起烧红的铁链玩弄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